首頁>檢索頁>當前

探索民族地區體育美育融合創新發展路徑

發布時間:2025-05-09 作者:聶真新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民族地區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不僅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舉措,更是推動教育強國戰略落地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及《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兩份重要文件,著重強調了體育美育對于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滋養心靈以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意義。《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更是進一步指出,應“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的融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為民族地區體育美育發展錨定了歷史方位,指明了實踐方向。然而,面對地理阻隔、資源匱乏與師資薄弱的現實困境,如何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能,如何讓民族文化基因與現代教育體系深度融合,成為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

充分認識新時代體育美育的育人與價值

體育與美育作為人類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演變折射著不同文明形態對“完整的人”的認知變遷。在青銅器時代的周代官學體系中,“射”“御”“樂”作為六藝之要,不僅是軍事技能訓練和音樂、舞蹈,更是通過身體規訓和精神陶冶實現“君子不器”的禮教目標。孔子杏壇講學“依仁游藝”的教育實踐中,射箭的精準度與禮儀規范互為表里,弓弦振動間完成著身體與精神的同頻共振。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并將“美感教育”首次提升到與公民道德并列的高度。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五育”并舉工作。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指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加強校園足球建設,有效控制近視率、肥胖率。推進學校美育浸潤行動。”

民族地區實現體育美育創新發展不僅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和有關重大政策的需要,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一命題蘊含著教育現代化與文化自信的雙重邏輯,既需破解傳統教育模式的路徑依賴,也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教育理論體系。從理論維度看,民族地區體育美育的創新發展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創新實踐。實踐層面需破解三重矛盾: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教育標準的適配矛盾、資源稟賦優勢與轉化能力不足的發展矛盾、政策執行力度與基層創新活力的動能矛盾。

民族地區體育美育的創新發展,本質上是為各族青少年鋪就一條植根文化沃土、面向未來發展的成長通道。這一實踐不僅關乎新時代教育方針的落實,更直指民族地區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訴求——通過激活文化基因與現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學生在強健體魄、陶冶情操的同時,建立起對中華文明的主體性認知和創造性轉化能力。從理論建構看,這種創新實踐為民族地區學生架起了傳統與現代的認知橋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教育場域具象化為可感知的文化密碼:將民族民間體育美育與教學有機融合,使教育教學不僅傳承著祖輩的智慧,更在跨學科實踐中培育出解決復雜問題的核心素養。這種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學習載體的創新,使“靜止的文化遺產”轉變為“流動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文化自信中獲取面向未來的競爭力。破解實踐層面的三重矛盾,實質是為學生成長掃清結構性障礙。當文化資源經由教育轉化,就能成為托舉學生全面發展的強力支點,重塑民族地區學生的成長軌跡。更深層的價值在于,當鄂溫克族學生在樺皮船制作中領悟流體力學原理,當傣族少年通過孔雀舞動作分析掌握運動生物力學,他們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技能的提升,更是立足民族文化、對話現代文明的底氣與自信——這正是新時代民族教育最根本的育人價值。

民族地區體育美育創新發展范式與路徑

“文化根脈+政策賦能”重塑民族地區體育美育發展范式,構建“文化傳承為魂、學科融合為徑、機制創新為基”的三維發展體系,推動民族地區體育美育從“輸血式扶持”轉向“造血式成長”。

深挖文化基因,構建“學術化+在地化”傳承體系。“文化若斷流,教育便失根。唯有以學術之光燭照傳統,以實踐之力激活基因,方能守住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依托《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聯合民委、文旅部門制定《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圖譜》,明確民族傳統體育、民族藝術的文化內涵挖掘標準(歷史淵源、民俗功能、技藝傳承譜系等),將其納入學校特色課程建設專項政策,要求每所學校至少選定2—3項本土文化項目進行深度開發。例如,解析蒙古族摔跤服飾紋樣中的部落圖騰象征,梳理彝族火把節舞蹈與歷法智慧的關聯,形成可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學術成果庫。

中央和地方教育科研基金向民族地區傾斜,支持學校聯合高校民族學團隊、非遺保護機構開展“文化解碼”研究,例如:解析那達慕摔跤中的蒙古族英雄崇拜內涵、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唱法的聲學原理與生態倫理關聯,形成可轉化為教學素材的學術成果清單。

打造“校—館—社”協同育人生態圈。學校與當地非遺工作站、民族博物館共建“文化工作坊”,邀請非遺傳承人擔任“駐校導師”,將田野調查、口述史采集納入學生實踐課程,使學生在記錄、整理本土文化的過程中理解其深層價值。例如,在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基地與中小學共建“非遺工坊”,邀請歌師駐校授課,學生通過參與鼓樓對歌、田野采風,在實踐中體悟“歌養心、舞養魂”的文化真諦。此類模式可推廣至更多民族地區,讓課堂延伸至村寨、博物館與節慶現場。

打破學科藩籬,探索“場景化+項目式”融合路徑。“教育不是知識的孤島,而是智慧的群島。跨學科融合,方能讓學生看見文化的全景。”設計“文化場景導向”主題類課程,納入“特色校本課程建設工程”,形成示范效應。明確體育美育與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融合的具體路徑,將跨學科課程建設納入學校質量評估指標,要求每所學校每年至少開發一門民族特色跨學科精品課。

《隋書?突厥傳》中明確記載:“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飲馬酪取醉,歌呼相對。”生動地展現了西域民眾對蹴鞠的熱愛。可以開發“樂舞競技中的絲路文脈”項目,將維吾爾族美術、舞蹈、體育與歷史課中的絲綢之路商貿史、地理課中的綠洲生態相結合,學生通過編創樂舞劇,開展項目式探究學習,更好地理解藝術形式背后的文明交融史。

建立跨學科教師“創新共同體”、“體育美育名師工作室”,在職稱評審、教學成果獎評選中設立“跨學科融合”專項,對聯合開發民族體育美育跨學科課程的教師團隊給予傾斜支持,推動打破“單科獨進”的傳統教學模式。如設立“民族體育美育融合教研基地”,鼓勵體育教師與歷史、藝術教師聯合備課,實現“一節課承載多重素養”。

夯實長效機制,打造“內生性+可持續”發展生態。“政策保障如春雨,機制創新如沃土,唯有二者兼得,方能育出常青之木。”加強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定向培養“雙師型”人才。例如,云南師范大學、吉首大學、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設“民族民間體育”國家一流金課群,學生既學習教育學理論,又深入學習民族傳統體育技能,畢業后可直接服務基層學校。

完善“多元參與”評價機制,摒棄唯分數論,將學生在民族節慶中的參與度、傳統技藝掌握程度等納入綜合素質檔案,激發文化傳承的內生動力。

構建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民族模式納入《綱要》倡導的“綠色教育創新行動”,形成可復制的經驗。例如,青海牧區學校可利用牦牛皮制作摔跤護具,廣西地區學校可用竹編工藝開發美術教具,既降低教學成本,又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物盡其用”的生態智慧。

民族地區體育美育創新發展的實踐對策

堅決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關于體育美育的政策要求,促進“五育”融合發展。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角度出發,深刻認識到體育美育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思想上行動上像重視德育、智育一樣重視體育美育,做好體育美育工作是落實“五育”并舉的實踐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機制,是造就堪當民族復興重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加快補齊體育、美育短板。

加強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民族地區體育美育資源的共享與互補。不同民族地區在體育美育發展方面各有優勢,通過舉辦民族體育美育交流活動、建立區域合作聯盟等方式,促進經驗分享、師資交流和教學資源共享。例如,舉辦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交流賽,讓不同地區的學生相互切磋技藝;開展民族藝術作品巡回展覽,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民族地區體育美育教學方式。借助互聯網、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開發線上體育美育課程、虛擬文化體驗項目等,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能夠更便捷地接觸和學習民族體育美育知識。比如,開發虛擬的民族傳統體育場館,學生可以在其中模擬體驗各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制作線上的民族藝術精品課程,邀請知名專家學者進行講解,提升教學質量。

推進學校體育美育浸潤行動創新發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是破解民族地區師資、體育美育資源轉化率不足發展困境的關鍵一招。云南的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已經執行3年,取得了良好成效。該計劃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魂,立足邊疆多民族聚居與立體生態特征,系統性構建“文化解碼—素養培育—生態融合”的教育新范式,書寫了邊疆民族地區“五育”并舉的鮮活注腳。

民族地區體育美育的振興,既是一場文化自覺與教育創新的雙向奔赴,更是一條以“交往交流交融”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由之路。當政策的“勢能”轉化為基層實踐的“動能”,傳統文化便能在校園的沃土中生根發芽,當多元文化在課程中開花結果,不同民族的孩子就能在互動中讀懂中華民族共同本的深意。體育賽場上的協作拼搏、美育課堂里的共情創作,都在無形中解碼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基因密碼。對歷史最好的致敬,莫過于讓年輕一代在交融中傳承;對未來最重的承諾,正是讓每個孩子既成為本民族文化的守護者,又在與各民族師生的深度互動中,成長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創新力量。

(作者系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副校長,云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云南省“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責任編輯:徐楊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老司机无码精品A|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久久伊人精品热在75| 国产精品va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四区|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蓝导航| 久久国产精品2020盗摄|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青娱乐2017年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国产在线91精品天天更新| 日本精品www色|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gz久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网站| 最新国产乱人伦偷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99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午夜精品在线视频| 2020国产欧洲精品视频|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婷婷久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入口|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2017国产精品自拍|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综合成人色产三级高清在线精品发布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